抗日战争63同古保卫战
2025-04-05 17:18:56 爱游戏最新版本
中国入缅部队日夜兼程。第六军先遣部队第四十九师从云南保山出发,沿着滇缅公路经腊戍南下雷列姆,在孟畔地区接替了英军防务,该地区的英军向缅甸西部转移;第五军抵达畹町后,等不及第六军输送,其先遣部队第二〇〇师附骑兵团、工兵团一路向缅甸南部奔袭,于三月八日抵达仰光以北的战略要地同古。
至此,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出现了:在缅甸的对日作战中,有中国、英国、缅甸、印度等国的军队,究竟谁指挥谁?
二月二十五日,蒋介石在昆明明确指示:入缅第五、第六军归杜聿明军长统一指挥,而杜聿明军长接受胡敦的指挥。三月一日,飞抵缅甸境内腊戍视察的蒋介石,再度确定了中国入缅军队的指挥系统:中国入缅参谋团团长、军令部第一次长林蔚负责战术指挥,后勤部长兼中缅运输总局局长俞飞鹏负责后方勤务;卫立煌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杜聿明任副司令长官,在卫立煌到任之前,由杜聿明统一指挥入缅部队。可是,就在这时候,应蒋介石的邀请,美国政府派出的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抵达腊戍。蒋介石又指示杜聿明:中国军队要听从史迪威将军的指挥,这一点十分重要。——杜聿明被弄得有点糊涂了,问如果史迪威的命令不符合你的决策时,应如何办?”蒋介石说:“你打电报向我请示再说。”.结果是,中国入缅作战的第五军和第六军,分别要听从中国的林蔚和杜聿明、英国的亚历山大和美国的史迪威三国四位将领的指挥——世界战争史上还从未出现过如此怪异的指挥系统。
约瑟夫·W·史迪威,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一九二〇年至一九二三年间,他受美国陆军部委派到中国北平学习汉语;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三三年间,根据《辛丑条约》外国军队在华驻军条款,任驻扎在天津的美国第十五步兵团营长。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九年间,他任美国驻华武官,一九三九年五月卸任回国。珍珠港事件爆发时,他是总部设在加州蒙特利城的美国第三军团指挥官,军衔少将。毫无疑问,这位中国通在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曾以美国武官的身份涉足各个战场,大量接触了中国军队的士兵和军官,与德国和苏联的军事顾问也保持着紧密联系,甚至与日本人之间也有互通消息的通道,而且对中国人有着相当的了解和极高的评价。史迪威被认为是美国陆军中最了解中国战区的权威。同时,他的弱点在美国陆军中也人人皆知:他写给陆军部的报告常因文笔和逻辑的差劲而受到训斥;他往往屈从于个人冲动的情绪而欠缺周密的思考;他多疑而傲慢,说话善于使用尖酸刻薄的词语,因此与同僚的关系一直紧张;他基本上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缺乏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一九四二年以前所指挥的部队最高级别不过一个二线的陆军军团。
史迪威之所以被美国政府选中,除了他有丰富的在华经验之外,他与美国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私人关系密切也是原因之一。史迪威上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前,马歇尔给了他两条忠告:一是“团结不同派系,抓住兵权,让中国人努力干事”;二是“金钱不成问题”。.马歇尔对史迪威赴任中国战区的奖赏是:“我们将任命你为陆军中将。”.
有资料显示,史迪威上任前,对来中国战区任职有过规模宏大的设想。在他的设想中,西南太平洋将是美军与日军作战的主要区域。如果把战争导向日本本土,美国就必须在中国建立起巨大的进攻力量。于是,美国利用中国反击日本本土的基地建设任务,历史性地落在了史迪威身上。他动身前往中国的时候给美国陆军部写了一份备忘录,除了要求把他组建的部队命名为“美国在华特种部队”外,还要求美国给他提供足够装备三十个中国陆军师的装备,再有就是与装备美式武器的中国陆军师作战相配套的空军支持,等等。美国陆军部对史迪威提出的“长远目标”不感兴趣,但批准他可以称其部队为“美国在华特种部队”,同时承诺必要时可派遣运输机为他提供给养。
再次会见蒋介石时,他首先转达了罗斯福总统的当面叮嘱。然后,史迪威阐述了自己前来中国的主要任务:一、奉命指挥中国、缅甸和印度的美国军队;二、奉命监督和管理美国对华援助物资的分配和使用;三、代表美国政府出席重庆的军事会议;四、担任中国与印缅战区总司令韦维尔之间的联络;五、管理、维持并改进滇缅公路,同时敦促英方改进缅甸境内的该公路;六、指挥在印度的美国空军。蒋介石顿感疑惑,因为史迪威没提他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一事。在蒋介石的追问下,史迪威才说:“本人为钧座之参谋长,直接受钧座之指挥。”.蒋介石还是有点困惑,进一步追问:“将军之确实地位,愿再详言之。”史迪威回答如下:
本人指挥在中国、缅甸、印度境内之美国军队,而印度只供我作根据地之用。英国已允我方应用其铁路及栈房等,此点,钧座可不再顾虑。我人对印度,除用为运输器材由美入华之过道外,别无其他企图,本人所得训令关于缅甸一节之原文如下:“在蒋委员长统率之下,指挥中国境内之美国部队以及拨交指挥之中国军队。此项部队如有开入缅甸参加联合作战之必要时,则应受ABOA区(今已沦陷)最高统帅之指挥,该统帅将指示美国代表所统率之部队与英国司令所统率之部队在缅甸境内如何合作之方案。”
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路背道而驰:美国人认为中国军队急需美国人的军事指挥,美国将领绝对比中国将领的水平高。美国人严重忽视了近代以来一个受欺侮民族的民族主义情绪。按照常规来讲,多国联合作战时,出兵最多国家的将领理应担任最高指挥官,此次美国并没有出兵缅甸,却派来了一个指挥官。虽然史迪威是蒋介石邀请来的,但蒋介石邀请的只是一位中国战区参谋长,也可以说是他的参谋长,可现在美国人却给了史迪威更多的权力。
十日,蒋介石再次会见史迪威。史迪威表示他知道“缅甸对中国之重要甚于英国,英国可失缅甸而中国则否。盖英之欲守缅甸,目的只在保卫印度;中国如失缅甸,则与世界之交通路线将因而中断”。史迪威说,他深信亚历山大将军必能与他合作,“且能增强其部队的战斗意志”。蒋介石告诉史迪威:
我军此次入缅作战能胜不能败,盖第五、第六两军为我国军队之精锐,苟遭挫败,不但在缅甸无反攻之望,即在中国全线欲再发动反攻,滇省与长江流域后备不坚,亦将势不能。故此次出师之成就,绝不应视为二三个军战争之效果,其胜败之机不独足以决定全部军心之振颓,且足以影响全国人民之心理。.
蒋介石拒绝了史迪威提出的立即向日军采取攻势的建议。蒋介石坚持必须弄清楚日军的动向之后再组织进攻,并主张把主力集结在曼德勒周围,诱敌深入加以击溃,然后反攻突破,一举收复仰光。蒋介石的这种战法,显然源于长沙作战胜利的影响。实事求是地说,面对战斗力很强的日军,或许这是较为合理的战法,但作为美国军人的史迪威无论如何也难以理解中国式的游击作战是怎么一回事。
蒋介石要求缅甸境内的英军必须归史迪威指挥,把那个无能且傲慢的总司令韦维尔拋到一边去。这让史迪威很满意:“我发现大元帅打算把缅甸的指挥权交给我,这使我松了一口气。现在我不必每天早晨惶恐不安地醒来,力图搞清楚我究竟能做些什么来证明我存在的意义了。”蒋介石给罗斯福发电报,请求美国人出面说服丘吉尔将缅甸的英军指挥权交出来。罗斯福明白蒋介石是想利用美国遏制英国,可他不愿意得罪丘吉尔,因此婉转地拒绝了蒋介石的请求。可是蒋介石态度强硬:入缅的中国军队绝对不能与无法信任的英军混合使用,如果英国人坚持两军混合使用,他宁可把入缅的中国军队全部撤回来。——蒋介石严重忽视了一个现实:英国人是不愿中国军队深入其殖民地缅甸腹地的,他们也从没有期望和准许中国军队一直打到仰光去。
一九四二年三月十二日,在各种矛盾交织下,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正式成立,卫立煌任司令长官,杜聿明任副司令长官。远征军共约十万人。其战斗序列是:
第五军,军长杜聿明。辖新编第二十二师,师长廖耀湘;第九十六师,师长余韶;第二〇〇师,师长戴安澜。
第六军,军长甘丽初。辖第四十九师,师长彭璧生;第九十三师,师长吕国铨;暂编第五十五师,师长陈勉吾。
第六十六军,军长张轸。辖新编第二十八师,师长刘伯龙;新编第二十九师,师长马维骥;新编第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
十八日,蒋介石再次接见史迪威。当时,盟军希望沿仰光至曼德勒、曼德勒至密支那的南北铁路大动脉,于缅甸中部地带建立起一条自东向西跨越铁路的防线,以阻止日军向北推进。而实际上,这样一条防线已在缅甸南部,即仰光以北约一百六十公里处形成了:西边的卑谬由英军防守,中间的同古由中国第二〇〇师防守,东面的泰缅交界处也由英军防守。日军占领仰光后,开始向北推进,逐渐逼近同古。史迪威要求中国远征军主力迅速南下,集结于同古以北的彬文那一线,在增援第二〇〇师的同时准备反攻作战。对此,蒋介石坚决反对,其理由是:中英对各自的作战区域负有独立责任。在中国军队支持英军作战之前,英国人必须拿出具体行动证明他们是在努力作战而不是一味地逃跑。如果英国人不能证明这一点,那么中国军队就没有理由去填补由于英国人的溃逃而出现的战线缺口。实际上,蒋介石知道,如果中国军队集结反攻,有可能阻挡住日军的攻势,甚至有可能夺回仰光再度打开外援港口,但是成功的可能也同时意味着遭遇危险和损失的可能。特别重要的是,史迪威的计划成功,有赖于英军必须守住中国远征军的左翼卑谬,这对于逢战必逃的英军来讲可能吗?
第二天,蒋介石在又一次会见史迪威时作了一些让步:允许新编第二十二师向南推进增援第二〇〇师,同时在英国人失守卑谬时也可增援他们,但坚决不准远征军主力越过同古以北约百公里处的彬文那一线。蒋介石要求史迪威守住曼德勒,史迪威表示他无法作出承诺,只能尽力而为;如果坚持让他承诺,只能另派一个愿意承诺的人去。
在华多年的史迪威,对蒋介石政府积累了太多的反感。作为美国驻华武官,由于军衔很低,此前他在中国受到国民政府军政大员的太多冷落。一九三七年淞沪会战爆发后,他申请去上海战场考察,结果遭到国民政府的拒绝。尽管后来多方求情终被批准,但当他赶到上海时会战已经结束,为此他被美国国防部训斥了一顿。.——现在,他不是“卑微的上校”而是美国陆军中将了,但他内心依旧对此充满怨恨。
史迪威对英国人也十分厌恶。进入缅甸后,他把自己的总部设在了曼德勒北面的眉谬。这里是缅甸的避暑胜地,草坪上英国人的乡间别墅错落有致。尽管驻守缅甸的英军只剩下一万多人,但在总司令部里却有一名上将、一名中将、五名少将和十八名准将以及二百五十多名衣冠楚楚的参谋军官。史迪威发现,这里没有计划、没有侦察、没有安全保障,也没有一点情报,且英国人根本无法按照约定保证入缅作战部队的补给。史迪威与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见面时,亚历山大对史迪威居然指挥中国军队茫然不解,因为英国人仅仅知道美国派来一位联络官而已,英国人并不欢迎半路上来个美国人插手缅甸事务。而史迪威严重怀疑英国人保卫缅甸的决心,他对面前的这些傲慢无礼的英国佬充满厌恶,他对著名的亚历山大上将的描绘是:“谨小慎微。又长又尖的鼻子。极其鲁莽、冷漠。”.实际上,亚历山大也是个摆设。美国陆军部通知史迪威:美英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已授权缅甸盟军部队全部归印缅战区总司令韦维尔指挥。
为了争夺指挥权,亚历山大飞到重庆面见蒋介石。结果是,四天前明确说中国远征军将服从史迪威的指挥,现在却允诺入缅中国军队将听从亚历山大的指挥。
谈话之后,蒋介石委托夫人宋美龄给史迪威送去一张便条,让史迪威把最高指挥权交给亚历山大。亚历山大返回腊戍后,当着中国入缅参谋团团长林蔚的面宣布:他才是缅甸作战的最高指挥官,那个叫史迪威的美国人也归他指挥。结果,不但史迪威对蒋介石的出尔反尔非常愤怒,就连中国入缅参谋团和远征军将领也认为英国人的做法实在过分,于是没有人再理会蒋介石的那张便条。
后来的战事证明,英军除了为自己的逃跑而调动中国军队外,根本就没有在对日作战上担负起任何指挥责任。
这是英军对入缅作战的中国军队进行的第一次部署,但却是一个地地道道利用中国军队掩护自己撤逃的部署:中国远征军第六军的三个师,被分别配置在英国人长距离撤退的必经路线上,并且英国人唯恐路线不保,还把第五军调到战略要点棠吉(今东枝)作为第六军的预备队。于是,在英国逃跑路线的正面,中国远征军第五军构成了两道阻击线,而英国人仅负责防守两个主要交通交会点。更有甚者,英军在中国远征军的各军和各师都派有联络参谋,却拒绝中国远征军派联络参谋到英军的师、旅指挥所去——英国人要尽可能地掌握中国军队的动向,却不准中国军队明白他们在干什么。
“如果纯粹从理性观点看,蒋介石此时或许应该断然把中国军队撤回中国境内”。.但是,蒋介石担心的不是英国人如何被日军追杀,而是自己国土后方的安全以及支持中国持久抗战的外援物资。因此,即使明白英国人居心叵测,中国远征军也要作战,为自己国家的命运而战。
日军开始分路向北实施作战。西路,第三十三师团由仰光出发,沿着伊洛瓦底江向仁安羌进攻;中路第五十五师团由勃固出发,向同古进攻。而在仰光登陆的第五十六师团和第十八师团,将集结于同古附近,第五十六师团为东路主力,经过东枝、雷列姆向北直插滇缅公路上的要点腊戍,第十八师团则加入中路的攻击行列。
当日军开始向北进攻的时候,英军将缅甸境内的英缅军第一师、英印军第十七师和装甲第七旅合编为第一军团,军团长史林,归印缅战区总司令韦维尔指挥。史迪威的正式职务是中缅印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参谋长,但无论是缅甸还是印度此时都没有美军,所以史迪威能指挥的只有中国远征军。
面对日军的快速推进,英印军第十七师和装甲第七旅撤退到勃固河东岸的沙耶瓦底附近,除了一部仍与日军保持接触外,其他各旅再次准备向北撤逃。英缅军第一师也仅滞留少量部队与日军接触,大部队则沿着向北的公路经彬文那转而向西撤退。
中国远征军的第五军沿着曼德勒至仰光的铁路布防,其第二〇〇师指挥的骑兵团在最前方,位于同古以南的彪关附近,掩护英缅军第一师的撤退并担任同古前方警戒;第二〇〇师则在同古地区构筑工事准备迎敌,军直属工兵团和战车防御炮营在同古,第一、第二补充团在同古以北的飘背(今标贝),军部和直属队在飘背以北的杂泽。新编第二十二师与第九十六师在曼德勒以北集结待命。
中国远征军第六军在第五军的东侧,其暂编第五十五师一团在萨尔温江至彬文那之间的垒固、保勒地区,主力在雷列姆以东的南桑地区为军预备队;第四十九师在萨尔温江与雷列姆之间的孟畔地区;第九十师在靠近中缅边境的景东(今景栋)地区,刘支队在景东以南的孟勇、芒林和大其力等地。
远征军第六十六军是总预备队,其新编第三十八师位于腊戍,其余部队尚在云南保山。
总之,在日军即将攻击的正面,西面拥有一百多辆坦克等重武器的英军正在向北撤退;中间是只有八十二毫米迫击炮和少量战防炮的戴安澜的第二〇〇师;东面则是防御线宽达上千公里、平均每名士兵要守二百五十米的甘丽初的第六军,第六军不但要保证英军侧翼的安全,还要防止日军从战场的东面突进。
三月八日,第二〇〇师部队抵达同古接替英军防地。英缅军第一师看到中国军队到了,立即迫不及待地撤了,敌情、地形、民情、阵地位置、作战计划、补给、交通通信设施以及道路和机场等情况都没有交代。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师长戴安澜立即组织侦察并初步拟订了作战方案:骑兵团附属一个连的步兵向南推进到普尤、佩岗和皎枝一带进行前敌搜索;师主力占领同古一线的阵地、外围阵地以及机场、锡当河大桥等要点,紧急构筑作战工事。戴安澜在火力配备上进行精心安排,依据自己火力弱的状况,特别强调了近战原则。第二〇〇师的工事构筑得结构坚固,交通通畅,伪装良好,防坦克设施完善,令到前线视察的史迪威大为惊讶。“中国军队是很好的部队,”他用不熟练的汉语说,“我要带你们去收复仰光,还要同你们一道进入东京,那将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我要用事实向世人证明:中国军人不但不亚于任何盟国军人,而且会胜过他们。那时我就死而无怨了。”.
三月十日,从勃固出发的日军第五十五师团逼近同古。从仰光撤退的英军在日军的追击下一路逃到彪关附近,在皮尤河以南十二公里处遇上了远征军第二〇〇师的骑兵团。英军往后溃逃,中国官兵向前迎敌,英军跑远了,日军被击退了。中国官兵在河边迅速构筑了阻击工事。这天,日军四十余架战机分三批对同古实施了猛烈轰炸,同古全城终日大火,满城房屋尽成瓦烁。
十九日,日军以一个营的兵力进入了中国骑兵团的预设阵地。当日军的汽车行至皮尤河北端时,中国工兵以电线导火引发地雷爆炸,全长两百多米的大桥轰然倒塌,日军汽车纷纷坠河,后面的步兵猝不及防,在猛烈的射击中大部被击毙。中尉排长王若坤是全面抗战爆发的那年入伍的,算得上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兵了,连长命令他负责河北岸的警戒,但日军摸上来时他还在睡觉,被日军汽车的引擎声惊醒后,他立即组织弟兄们猛冲猛打。在抢日军的摩托车的过程中,王排长连续击毙了两名敌人,仔细一看竟然军衔都是少尉。他在的那个名叫畿部一经的日军少尉身上搜出了地图、日记和,从而使得远征军代司令长官杜聿明不但知道了日军分三路进攻曼德勒的具体计划,还弄清了日军第十五军的主力是尚在增援途中的第十八师团,而发动进攻的第三十三、第五十五师团不过是日本陆军中的丙种师团。掌握了日军情报的杜聿明当即决定:集中兵力击破当面日军,然后协同英军一起收复仰光。杜聿明的计划得到了史迪威的认同。于是,杜聿明亲赴同古,督促第二〇〇师死守,掩护主力集结,然后实施同古会战。
史迪威和杜聿明收复仰光的信心,很大程度上来自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赴重庆时对蒋介石的信誓旦旦。
英国人已经卑鄙到置增援他们的中国远征军安危于不顾而向蒋介石撒下弥天大谎。后来的事实上,自仰光被日军占领后,英国人从来就没过反攻仰光的想法,英国人也从未打算从印度调来战机支援缅甸战场,亚历山大之所以作出如此承诺,完全是为欺瞒中国军队去打头阵以便他们顺利撤逃。
二十日,日军第一四三联队向位于彪关的中国骑兵团发起进攻,遂被击退。下午,日军集中全力再次猛攻,骑兵团伤亡过重,留下两个连继续阻击日军,主力逐次向北撤退。二十一日,日军被阻止在了同古前沿中国守军的鄂克春阵地前。
蒋介石指示在腊戍的军事委员会驻滇参谋团,要求派出一个师在盟军反攻仰光时充当英军的预备队,同时嘱咐远征军的将领们要绝对听从史迪威的指挥。
但是,就在史迪威签发命令的同时,日军第五飞行集团以战斗机一百零二架、轰炸机七十七架,对英军的马圭空军基地实施了连续轰炸。没有了美国航空队的帮助,英军战机被日军击毁二十八架、击伤二十九架,致使这一地区的英国空军基本丧失了作战能力。而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中国远征军必须在毫无空中支援的条件下与日军作战。
二十二日,日军第五十五师团第一一二、第一四三联队发起进攻,远征军第二〇〇师稳扎稳打,以数层屋脊形铁丝网掩盖的枪座以及高达二十米的砖墙环绕的复廓形阵地为支撑,连续击溃日军的六次攻击。在同古前沿的鄂克春阵地,数百日军被围困在一个长满灌木和茅草的村子里,中国官兵放火围攻,从火海中窜逃出来的日军大部被机枪和手榴弹击毙。
晚上,戴安澜师长召集军官会议,他告诫各位,由于右面有锡当河阻隔,正面受挫的日军很可能要从左面迂回第二〇〇师身后的机场,要求全师官兵做好在日军重围下孤军作战的准备。自知随时有可能殉职的戴安澜,给妻子和亲友写下了遗书。
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老母外出未能侍奉,端公仙逝未及送葬,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但东靖澄篱四儿,俱极聪俊,将来必有大成,你只苦得数年,即可有出头之日矣!望勿以我为念。又我去岁所经过之事,实在对不起你,望你原谅。我要部署杀敌,时间太忙,望你自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手此即。
二十三日早上,日军集中了十二门重炮,在坦克、装甲车和二十多架战机的助战下再次发动进攻,远征军第二〇〇师的步兵和骑兵相互配合,正面用集束手榴弹、燃烧瓶与日军的坦克和装甲车搏斗,骑兵则不断迂回打击日军的侧背,战斗始终处于白热化状态。晚上,第二〇〇师的阵地被突破一角,五九八团团长郑庭笈率领二营增援,血战之后堵上了缺口。第二天,日军一面在正面继续猛攻,一面调第一四三联队和个骑兵中队,在当地缅甸人的带领下,从同古的西面绕路向北,直接攻击了同古城北的克永冈机场。负责警卫机场的第五军军部工兵团正在破坏道路,在遭受突然袭击时猝不及防被迫后撤。杜聿明得知日军迂回同古后,立即命令部队从彬文那乘车火速增援,但由于道路坎坷,增援部队抵达时,克永冈机场已被日军占领。戴安澜师长的预料果然成真,机场的丢失使苦战中的第二〇〇师的后方被日军截断,戴安澜的部队陷入了日军的三面包围中。为了应付最恶劣的情况,戴安澜命令放弃鄂克春前沿阵地,集中兵力保卫同古城。他宣布:如他战死,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团长代之,全师与同古共存亡。
此时,中国远征军第二〇〇师远远地突出于缅甸南部的最前沿,身后漫长的后方空虚得可怕。自十九日在皮尤河边与日军接触后,第二〇〇师之所以拼死在同古外围守了一周,就是为给后续部队争取安全抵达战场的时间。但是,英军不但不见作战部队的踪影,且在兵力运输上根本不配合。至二十四日,除了新编第二十二师的先头团和第五军的一个补充团开到了同古北面之外,新编第二十二师的另外两个团还在曼德勒等待南下彬文那;而史迪威命令调往彬文那的第九十六师和配属给第二〇〇师的战防炮营,都还滞留在六百公里之外的腊戍;至于本应运至飘背的第六军之暂编第五十五师,根本还没开始输送。二十四日上午,英军的联络官突然有了消息,声称新编第二十二师的输送问题正在设法解决,但确实很困难,至于暂编第五十五师何时可以输送说不准。此时,英缅军第一师正从激战中的同古附近向西撤退,第十三旅也经过彬文那和东枝跟着向西逃跑。原定的所谓“反攻仰光”和“与敌决战”,是建立在中英部队齐心协力以及后续主力迅速抵达战场的基础上,现在两者已经皆无可能,中国远征军不但失去了按照预定计划向当面日军实施攻击的机会,且已伤亡数百人的第二〇〇师因深陷重围命运尚不可知。
二十五日,日军第五十五师团全部出动,从三面围攻同古,日军的三十多架战机轮番轰炸同古守军的阵地。第二〇〇师官兵死守不退,他们把四周的森林点燃,试图用火墙阻敌,夜幕降临后又派出小分队袭击日军。激战持续到二十六日,日军利用坑道作业把同古城西北角的城墙炸塌,同时开始释放糜烂性毒气。防守该处阵地的六〇〇团中毒者甚多,阵地随即被日军突破。为了给重炮轰击和飞机轰炸腾地方,日军主动退后二百米,等轰击和轰炸后再冲上来,第二〇〇师官兵只有拼死阻击。如此往返数次,双方伤亡惨重。
二十六日,蒋介石发来电报,要求远征军在同古至彬文那之间准备一场会战,实在不行也要在曼德勒附近与日军决战一次。
根据蒋介石的指令,杜聿明于午夜发布命令,核心内容依旧是“反攻仰光军以击破当面敌人,收复仰光之目的,即以到达之部队,施行反包围攻击,将敌压迫于喀巴温河右岸而歼灭之。”具体部署是:第二〇〇师为固守兵团继续死守同古;新编第二十二师配备骑兵、炮兵、工兵和战防炮为攻击兵团于二十七日下午完成攻击准备,二十八日开始攻击;军直属补充第二团和第一团二营配属装甲车由同古右侧山地向前推进,攻击日军的侧背,并派出一部深入敌后断其退路;第九十六师和暂编第五十五师以及军直属部队为预备队;第九十六师抓紧火车输送;其余部队在杂泽、彬文那附近占领要点,并对卑谬方面实施警戒。
二十七日,苦战中的第二〇〇师终于得到了好消息:由廖耀湘率领的新编第二十二师抵达了同古北面的南洋车站附近,已经与日军发生了战斗。但是,日军的后续部队第五十六师团也抵达了同古的东面,并立即加入了第五十五师团对同古的攻击行列。
二十八日,新编第二十二师在南洋车站附近对日军的攻击进展缓慢,运送第九十六师的火车竟然出轨了,以致部队被耽搁在半路上,而同古的防守进入了危急时刻。刚到战场的日军第五十六师团派出搜索队,黄昏时分从同古南面的瓦济涉过锡当河,径直向第二〇〇师的指挥部偷袭而来。当日军冲到距戴安澜师长的指挥部仅剩四十米时,特务连与日军展开混战,戴师长拔出手枪和士兵们一起抵抗,直到五九八团的两个连前来增援,危机才得到缓解。久攻不下的日军甚至化装成缅甸农民,穿着红黑衣裤赶着牛车,企图混入同古守军的阵地。
二十九日,第二〇〇师在同古已经没办法支撑了。新编第二十二师虽然攻入了南洋车站,但车站内有五栋坚固房屋,新编第二十二师只攻下了两栋,日军还占据着三栋;第九十六师由于火车出轨仍滞留在半路;补充第二团一度攻进克永冈机场,但仍未彻底击溃日军。更重要的是,同古守军第二〇〇师数天死战,伤亡巨大,弹尽粮绝。
声称协同中国远征军作战的英军,二十九日那天,在卑谬以南五十公里处的庞得被日军第三十三师团追上了,结果五百多英军,一百多人被俘,二十二辆坦克、三十辆装甲车、二十多门大炮以及一百六十多辆汽车被日军缴获。
杜聿明认为,后续部队上不来,我军既不能集结主力与日军决战,也不能迅速解除同古之危机,而日军的增援部队正源源不断地抵达战场,如果再延迟下去,第二〇〇师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史迪威不但坚决反对第二〇〇师撤退,还命令中国远征军必须全面进攻——无论当时还是现在看,史迪威的命令完全不符合战场实际。为了制止中国远征军的撤退,史迪威甚至派来一位参谋到杜聿明的指挥部实施监督。但是,杜聿明已决定绝不服从史迪威的命令,他不顾一切地向第二〇〇师下达了二十九日晚突围的命令。
杜聿明越过史迪威直接向蒋介石请示,蒋介石权衡再三,觉得如果把嫡系部队打光了,再多的美国援助也没用,于是同意第二〇〇师从同古撤退。
史迪威对中国将领的不听指挥极其不满,史迪威认为,这一切都是蒋介石干涉的结果。史迪威回到重庆面见蒋介石,“臭骂一顿”之后,他对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的威胁是:“我不能用美国空军来支援我所不信任的指挥官的部队。”——无论是英国人还是美国人,对于中国人,列强具有历久弥新的优越感。
二十九日晚,五九九团的一个营在锡当河大桥发动佯攻,掩护师主力涉水过河。戴安澜师长在河边指挥接应,并最后一个撤离。第二〇〇师的撤退井然有序,除了阵亡者以及炊事班的一个伙食担子一度迷路之外,全师官兵,包括躺在担架上的伤员,全部安全渡河,抵达叶达西(今耶达谢)。
第二〇〇师,中国陆军之精锐部队,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在没有友军协同和指挥系统混乱的情况下,深入异国陌生土地,与装备优势的日军苦战旬余,歼敌数千,缴获甚丰,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价。英国《》载文说,中国第二〇〇师以寡敌众的作战,是中国军队的光荣;美国战史则认为,中国第二〇〇师是缅甸作战中防御最久也是撤退最有序的一支优秀部队。同古之战给侵缅日军以极大震撼:“当面的敌人是重庆军第二〇〇师。其战斗意志始终旺盛,尤其是担任撤退收容的部队,直至最后仍固守阵地拼死抵抗,虽说是敌人也确实十分英勇,军司令饭田中将及其部下对其勇敢均表称赞。”
同古战场自始至终未见英军的影子,中国远征军第二〇〇师的血战同时掩护着英军的逃跑。